晚期肺癌患者握回生命韁繩!ALK抑制劑5年存活率逾66%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邱昱棋醫師指出,第二代ALK抑制劑改善了對腦轉移的保護,且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34.8個月,在亞洲族群更可拉長至41.6個月,5年存活率突破6成6,治療成效振奮人心。(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肺癌已成為台灣十大癌症之首,隨著醫療診斷技術的進步,目前肺癌已經走向「對症下藥」的階段,包括個人癌細胞中有沒有特別的關鍵致癌基因,或是腫瘤內有關免疫治療基因表現量的高低等等,都會影響病人用藥的順序與結果。除了亞洲人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外,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目前已有很好的藥物可幫助病人拉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基因突變類型決定肺癌治療策略 ALK基因檢測健保有條件給付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邱昱棋醫師指出,亞洲人常見肺癌基因突變為EGFR,約佔50-55%,另一最常見的是ALK,約佔所有非小細胞肺癌的3~7%。由於ALK標靶治療觀念的進步,目前針對EGFR陰性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健保也已經有給付ALK基因檢測,醫師會根據患者基因檢測的結果,建議對應的治療策略,因此鼓勵肺癌患者都應進行基因檢測,才能對症下藥。

ALK肺癌發生遠端轉移比例高 標靶治療對亞洲病人效果顯著

邱昱棋醫師補充,ALK基因突變的特性為遠端轉移比例相對較高,但使用ALK抑制劑治療,對於腦部轉移的控制率可達八成,患者無需過於擔心。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種ALK抑制劑獲健保給付用於一線治療,進一步提高患者對於抗癌治療的信心。

目前的ALK抑制劑分為一代、二代與三代,目前皆有健保給付,而第一代藥物因副作用較大,且對腦部轉移的控制效果有限,臨床上已較少使用;第二代ALK抑制劑,每天口服4-8顆藥物,因副作用低,患者服藥順從性較高,因此為在台使用率最高的第一線用藥,臨床試驗結果也顯示二代對亞洲族群治療效果良好。第三代效果亦佳,目前也可作為最前線用藥,但高血脂、憂鬱、認知改變、水腫等副作用較明顯,建議作為第二代ALK抑制劑的接續治療。

邱醫師指出,第二代ALK抑制劑提升了對腦轉移的保護,且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34.8個月,在亞洲族群更可拉長至41.6個月,5年存活率突破6成6,治療成效振奮人心。健保也已給付第三代ALK抑制劑作為第二代ALK抑制劑的接續治療,可望再次拉長患者存活時間,可謂是最佳救援投手。

良好醫病溝通 ALK肺癌治療更穩定安全

邱醫師曾收治一名53歲的林小姐,因為骨頭疼痛,就醫檢查才發現是ALK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剛開始服用第二代ALK抑制劑時,每天需吃4顆藥物,她因不善吞藥,每天只吃2顆或不吃,原本預後良好卻因此轉移至子宮及卵巢,導致必須全切除。服藥順從性不佳導致肺癌惡化令她倍感懊悔,在醫師鼓勵下遵從醫囑,每天按時吃藥,後來追蹤腫瘤幾乎消失,現在已經治療超過2年,沒什麼副作用,也已經重返職場。

「由於存活期的延長,患者用藥治療時間也拉長,因此在選擇藥物時,務必重視副作用管理。」邱醫師坦言,雖然第二代ALK抑制劑副作用相對較輕,但仍可能出現貧血、便秘、肌肉疼痛,治療期間若有任何不適或用藥上的困難,都應告知醫師,透過藥物劑量調整或症狀處理,降低副作用影響及用藥阻礙。良好的醫病溝通,有助於患者持續穩定且安全地用藥,帶來更佳的預後。

資料來源:healthnews.com.tw

This article is from https://www.setn.com/, if there is any copyright issue, please contact the webmaster to delete it.